近来,一則#挺身而出的普通英豪#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前三,新聞中,山西朔州一名女童頭被卡在6樓防護欄欄杆中間,身體大部分懸在空中,一名從事消防相關作业的男人見狀后徒手爬到防護欄下方,一手捉住護欄一手托舉女童,最終女童獲救。
不少人認為,家長的疏忽大意和部分防護欄存在的安全隱患,是導致險情的终究的原因。其實,防護欄“咬住”小孩的作业已不是頭一次發生,卡頭、卡腿等各種“花式”卡近年來頻繁演出,威脅著孩子的安全。
那麼,怎么避免類似意外?怎樣的欄杆間距才是安全的?就這些問題,記者昨日展開了調查。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近年來防護欄卡住小孩的意外頻發,各種驚心動魄的場面,已經給廣大爸爸妈妈敲響了警鐘。
上一年5月20日,石嘴山市惠農區某小區居民樓,一名5歲女童頭部被卡在一樓窗外防護欄,命懸一線。好在被同小區寓居的惠農交巡警大隊輔警及時發現,緊張施救20多分鐘后,才助其脫離險境。
上一年9月10日,在宜賓老城區致和街,一個小孩頭部被卡在防護欄,整個身體下半部位都懸空吊著。巡警大隊防控隊敏捷趕到現場,現場群眾自發組織建立梯子,最終把孩子成功挽救。
類似事情成都也發生過,上一年9月3日,錦江區一小區內有小孩吊在窗戶外面,手被卡在防護欄上,無法移動,隨時有墜落風險。消防員首要給被困男童拴上保險繩,渐渐將其手從卡住的方位取出來,最终順利把男童轉移至安全的方位。
類似險情的發生,與家長疏忽大意有著直接關系,這需求家長进步警觉,隨時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但部分防護欄自身存在的安全隱患,比方欄杆間距過寬,也是導致事端發生的原因之一。
昨日,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我市不少居民樓也有安裝防護欄,有凸出來的,有緊貼窗戶的,也有推拉式的,欄杆間距纷歧,有的寬,有的窄。隨后,記者連續走訪了幾家門窗店,並對防護欄欄杆間距進行測量,發現大部分都在9—10厘米,“這個沒有統一標准,都是能够調的,可是出於安全考慮,建議主张仍是不要超過10厘米。”一位老板說。
“凸出式防護欄相對比較危險,假如娃娃爬上去了,很简单卡手卡腳,我們都不建議裝。”從事門窗安裝作业的劉師傅提示,已經安裝了這類防護欄的市民,必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讓娃娃攀爬,也不要在上面放東西,“防護欄長期暴露在露天環境,風吹日晒,用戶要注意定时檢查,及時維護,避免鬆動、坠落。”
那麼,防護欄欄杆的安全間距應該是多少呢?記者沒有查詢到相應的國家標准。但根據《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准》,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及其他少年兒童專用活動場所的欄杆必須採取避免攀爬的構造,當採用笔直杆件做欄杆時,其杆件淨間距不應大於0.11米。此規定便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兒童人身安全,避免兒童因為穿欄杆引發意外事端。
同時,根據首都兒科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統計數據,我國女孩2歲的頭圍是45—50厘米,3歲是49—51厘米,換算成直徑分別為14.3厘米—15.9厘米、15.6厘米—16.2厘米。由於人頭部不是規則圓形,一般頭長大於頭寬,以2歲女孩為例,即使欄杆間距略小於最小頭部直徑14.3厘米,孩子還是有或许鑽出去,并且對於许多小孩來說,頭出去了,身體就能出去,會愈加危險。
對此,記者採訪了部分居長,不少人認為在兒童經常活動的場所裡,各種欄杆的間距都應該參考國家標准的安全值,即不應大於0.11米,“假如兒童活動場所裡有防護欄,那麼欄杆間距也應該參考這個數據,隻能比這個低,不能比這個高。”一位家長說。
假如娃娃不幸被欄杆卡住,該怎麼辦?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隊新聞宣傳處楊長俊表明,假如是頭被卡住,家長要榜首時間托舉並穩定住孩子身體,選取合適的视点把孩子抱出,勿強行拉扯,避免形成二次傷害,假如無法抱出,可使用家用东西將防護欄擴張或剪斷,假如自己才能范圍已經無法解決,必定要馬上報警,不行魯莽行事。
楊長俊認為,預防類似意外,家長必須切實負起責任,看好自己的孩子。他建議,家裡有幼小孩子的應該封閉陽台,二樓以上的窗戶應該加裝欄杆間距不超過0.11米的防護欄,陽台和窗台邻近不要放置矮櫃、凳子等可供攀爬的家具。同時,不要讓孩子睡在無防護欄的陽台或飄窗上。平時把一切不必的窗戶鎖上,開窗換氣時,最好選擇開上邊、孩子夠不到的窗戶。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